


2025-08-20
2025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延續強勁發展態勢,產量、銷量及出口均實現顯著增長,在國內外市場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同時技術創新與企業國際化布局同步推進,為全球新能源產業鏈注入重要動能。
從產業整體數據來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顯示,今年1—6月,我國動力及其他類型電池累計產量達697.3GWh,同比大幅增長60.4%。其中,動力電池作為核心品類,累計銷量485.5GWh,占總銷量比重73.7%,同比增長51.6%;出口表現同樣亮眼,動力電池出口量15.8GWh,占電池總出口量的65.0%,環比增長17.1%,同比提升16.6%,展現出強勁的國際市場需求。
國內裝車市場呈現“頭部引領、梯隊穩固”的格局。1—6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9.6GWh,同比增長47.3%。頭部企業憑借技術積累與規模優勢占據主導地位:寧德時代以128.6GWh的裝車量位居首位,市場占比43.05%;比亞迪緊隨其后,裝車量70.37GWh,占比23.55%;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企業裝車量均突破10GWh,形成穩定的第二梯隊,共同推動國內動力電池市場高質量發展。
國際競爭中,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全球份額持續擴大,顯著跑贏行業平均水平。據交銀國際研報引用SNE Research數據,2025年前五個月,全球海外動力電池裝機量169.3GWh,同比增長26.1%。對比來看,韓國企業(含LG新能源等)合計裝車66.4GWh,同比增長9.2%,市場占比39%,較去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日本松下電池受特斯拉相關車型銷量下滑影響,裝機量同比下降12.9%至11.7GWh,市場占比降至7%,同比減少3個百分點。而中國企業表現突出,全球前十動力電池企業中,中國企業合計裝車73.4GWh,同比增長50.4%,市場份額攀升至43%,同比提升7個百分點。其中,寧德時代海外裝機量50.4GWh,同比增長37%,穩居全球第一;比亞迪、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增速更為迅猛,同比分別增長146%、119%、44%,成為全球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從出口結構與區域分布來看,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鋰電池出口主要集中于歐盟、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亞等市場,增速較快;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對美出口增速相對平緩。電池材料出口呈現分化態勢:正極材料、隔膜材料因適配全球電池產能布局,出口同比增長,主要流向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及歐洲等地區;而人造石墨、六氟磷酸鋰出口則出現同比下降,反映出材料端需進一步適配國際市場需求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5月中美達成部分關稅協議后,6月我國電池出口迎來回暖。交銀國際研報顯示,6月我國電池出口量24.4GWh,環比增長27.9%,占當月電池銷量的18.5%。細分品類中,動力電池出口環比增長17.1%,儲能等其他類型電池增長更為顯著,環比提升54.7%至8.5GWh,占出口總量的35.0%,顯示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雙輪驅動的出口新格局。
對于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核心優勢,張翔分析指出,一方面,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增長催生巨大內需,為動力電池產業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推動產能擴張與成本優化,規模效應持續釋放;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市場份額穩步上升,而美、韓等傳統電池生產國占比逐步下滑。從行業結構看,資源加速向技術領先、產能布局合理的頭部企業集中,行業集中度提高,進一步夯實了我國在全球動力電池產業的領先地位。
技術路線的多元化與全面化,也是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重要競爭力。張翔提到,早期我國動力電池以方體電池技術為主,而日韓側重軟包路線、美國特斯拉聚焦圓柱路線;如今我國已實現方體、軟包、圓柱三種技術路線的全面布局,技術體系日趨完善。在性能指標上,中國電池已逐步趕超日韓水平,同時依托龐大生產規模攤薄單位成本,疊加合理的人力成本,形成了高性價比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具備較強競爭力。
企業國際化資本布局同步推進。6月9日,億緯鋰能宣布擬赴港上市,并于6月30日提交上市申請;7月1日,欣旺達也發布公告,計劃發行H股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業內認為,A股電池企業赴港上市,不僅能提升資本實力與綜合競爭力,還能強化國際化品牌形象,更好地滿足海外業務發展需求,為全球布局奠定資本基礎。
展望未來技術方向,張翔表示,我國在鞏固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鋰電池主流技術路線的同時,正積極推進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研發。目前,已有車企宣布搭載中國產固態電池與鈉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也已開啟出口,但當前用量較小,技術成熟度與市場應用仍需持續觀察。與此同時,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技術創新并未停滯,底盤電池、彈匣電池、刀片電池等結構優化技術不斷突破,成本持續下降。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演變,動力電池產業將朝著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