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16
6月10日上午,陽光灑滿青島膠州站,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滿載智能家電的75052次中歐班列緩緩啟動。隨著這趟列車的駛離,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字被刷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正式突破11萬列,發送貨值超4500億美元。這一成就,宛如一顆璀璨星辰,在國際物流與貿易的蒼穹中熠熠生輝。此刻,讓我們跟隨總臺記者的腳步,一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總臺記者蘇琪淇站在膠州站,身后那趟即將始發的列車,便是第11萬列中歐班列。它宛如一條蓄勢待發的鋼鐵巨龍,車頭上“11萬列”的標牌格外醒目,下方清晰地表明它從山東青島出發,將途經濟南、石家莊、太原等地,歷經三天的疾馳,抵達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出境。這趟車次為75052次的列車,承載著山東本地制造的1萬多臺智能家電,貨值超2000萬元。這些家電整齊地裝載在55節車廂的集裝箱里,平均算下來,一個集裝箱可裝近200臺,堪稱名副其實的“超級貨柜”。
伴隨著響亮的鳴笛聲,第11萬列中歐班列緩緩駛離膠州站,向著遠方奔去。11萬列,對于中歐班列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具標志性的數字。回首往昔,從首趟中歐班列啟程,到首次突破1萬列,漫長的90個月里,它在探索中前行,在積累中成長。而在2020年,中歐班列迎來重大跨越,首次實現年度內開行數超萬列;2022年,從5萬列增長至6萬列,破萬列的周期被壓縮至短短8個多月;此次,從2024年11月中歐班列開行10萬列,到2025年6月突破11萬列,單萬列開行周期更是縮短至半年。這不斷縮短的周期,見證著中歐班列日益提升的運輸效率。如今,這條馳騁在亞歐大陸上的“鋼鐵駝隊”,以令人驚嘆的密度與效率,將廣袤的亞歐大陸緊密相連,編織成一張緊密的貿易大網。
中歐班列帶貨能力的提升,宛如一把雙刃劍,產生了雙向的積極影響。一方面,它為“中國制造”搭建了一座走向世界的金色橋梁。越來越多標有“中國制造”的優質產品,搭乘中歐班列,跨越千山萬水,抵達歐洲、亞洲等世界各地。這些產品涵蓋了汽車汽配、機械設備、電子電氣等高附加值領域,2024年,此類貨源占比已超過60%。以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產品和光伏產品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新三樣”,也借助中歐班列的東風,在全球市場上大放異彩,成功解決運輸安全難題后,它們源源不斷地駛向世界,成為中國制造業新的名片。
另一方面,中歐班列也讓世界的美好走進了中國。如今,回程班列的數量與日俱增。西班牙那散發著醇厚香氣的紅酒、荷蘭口感細膩的奶酪、泰國果肉飽滿的榴蓮等,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特色產品,紛紛搭乘回程班列,走進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歐班列仿佛一個巨大的“購物車”,讓中國民眾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到各國物美價廉的商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目前,中國境內已有128個城市開通了中歐班列,其線路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枝丫伸展至歐洲26個國家229個城市以及11個亞洲國家超過100個城市。鐵路部門不斷創新,開行境內外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每周穩定開行17列,全程運行時間較普通班列平均壓縮30%以上,平均每柜貨值較普通中歐班列提升41%。此外,還根據特色貨物運輸需求,開行國際運郵、跨境電商、食品冷鏈、商品汽車等特色班列,滿足了沿線國家企業多元化、個性化、精細化的市場需求。
中歐班列的發展,不僅推動了貿易往來,還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區域協同。在中國,中西部城市借助中歐班列,實現了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的華麗轉身。例如西安國際港站,年處理集裝箱量高達600萬TEU,帶動區域外向型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0%。在共建國家,德國杜伊斯堡因中歐班列發展成為歐洲最大內陸港,波蘭羅茲吸引超100家物流企業入駐,創造了2.3萬個就業崗位。
展望未來,中歐班列將繼續秉持開放、創新、合作的理念,不斷提升運輸效率,拓展運輸網絡,深化國際合作。它將持續發揮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紐帶作用,為全球貿易注入更多活力,在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讓世界美好走進中國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前行,續寫更多輝煌篇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