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3
記者從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處獲悉,三家企業已正式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核發的eSIM手機商用試驗批復,eSIM手機辦理業務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上線。這一突破標志著eSIM技術在國內正式跨越物聯網、智能穿戴等應用邊界,邁入手機端商用新階段,中國信息通信業由此加速向“無卡化”時代邁進。
技術革新:從“插卡”到“寫號”的體驗升級
eSIM手機業務的核心是將傳統實體SIM卡的通信功能集成于手機內置芯片中,徹底擺脫對物理卡片的依賴。用戶購置支持eSIM的手機后,無需插入實體卡,通過空中下載技術即可將號碼寫入內置芯片完成開通。
對消費者而言,這一技術革新帶來了多重實際便利。中國移動市場經營部副總經理孫世偉指出,eSIM技術可大幅縮減SIM卡槽在終端內部的占用空間,使手機能設計得更輕薄,同時顯著提升設備的防塵、防水與抗震動性能,精準匹配了消費者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體驗需求。從辦理流程看,用戶提交證件并完成身份核驗后,運營商工作人員通過系統“寫入”eSIM的操作僅需約5分鐘,激活前實體卡仍可正常使用,保障了通信連續性。
市場落地:三大運營商同步布局,用戶預約熱度攀升
目前三大運營商已全面啟動eSIM手機業務的落地推進工作。其中,中國聯通于10月13日宣布獲得商用試驗批復,其eSIM預約通道早在9月底便已開啟,中國聯通市場部副總經理尹少春透露,截至10月15日,已有超17萬名用戶完成預約。
中國電信則實現eSIM手機業務全國上市銷售,消費者既可直接前往線下營業廳辦理開通,也能通過官方App線上預約后,到指定線下網點完成業務辦理。中國移動進一步拓展服務邊界,除核心的手機設備外,其eSIM產品支持已覆蓋智能手表、平板電腦、車載設備等多種終端形態,致力于實現跨設備、跨場景的無縫連接與協同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終端廠商與運營商形成聯動推進態勢。蘋果公司發布的新款手機成為推動eSIM普及的重要契機,其內置eSIM的機型已啟動發售,成為國內市場首款取消實體SIM卡槽的主流機型。業內預計,未來安卓、鴻蒙等操作系統也將逐步適配更多eSIM手機產品。
全球趨勢:eSIM規模化應用成必然,國內生態迎重構機遇
從全球市場來看,eSIM應用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據GSMA Intelligence預測,截至2025年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機連接數將達到10億;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飆升至69億,占全球智能手機連接總數的比例將達76%。
國內eSIM手機業務的落地,更為信息通信產業生態重構提供了關鍵契機。eSIM產業鏈涵蓋芯片設計制造、平臺運營、網絡服務、終端集成及場景應用等多個環節,其發展將催生終端形態的多元化創新。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表示,eSIM帶來的軟硬件變革不僅能更好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更將為產業鏈合作伙伴創造豐富的商業機會。
產業布局:技術攻關與生態構建雙線并行
面對這一戰略機遇,相關企業已啟動針對性布局。中國移動明確提出雙軌發展策略:一方面推出更多“物理SIM卡+eSIM”雙支持的手機產品,保障用戶選擇權;另一方面聚焦eSIM芯片與操作系統的國產化技術攻關,研發更安全、功能更強的終端與芯片產品。
中國電信也將eSIM作為技術創新的重點方向,其相關負責人強調:“開放eSIM手機業務將給國產軟件、系統帶來更多機遇。”企業計劃加大eSIM芯片等核心產品的研發投入,以eSIM技術為基礎構建安全支撐體系,為數字身份、數字貨幣等基礎設施類應用提供保障,助力打造安全繁榮的產業生態。
從“插卡通信”到“無卡連接”,eSIM手機業務的全面上線不僅是通信技術的一次迭代,更預示著智慧終端、數字服務與產業生態的深度重構。隨著技術成熟與服務完善,“無卡化”將逐步滲透到生活與生產的各個場景,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