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6
在紅木家具最為鼎盛的清代,除了海南、廣東等地的木材,當時也經常從越南、緬甸、泰國等國進口木材。在生產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遠超清朝的今天,國內的紅木家具產業,卻出現了原料短缺,甚至“無木可用”的情況,這是為什么呢?
紅木是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紅木國家標準》,紫檀木、花梨木、黃檀木等共5屬8類33種樹木都可算作紅木。一直以來,中國最重要的紅木進口源頭便是東南亞各國。像印度的小葉紫檀,越南的黃花梨和交趾黃檀,泰國的紅酸枝木,緬甸的大果紫檀,老撾的花梨木和酸枝木等,都有出口到中國。
紅木生長極為緩慢,一棵紅木從幼苗長到能用于制作家具的尺寸,往往需要數百年時間。在長期過度采伐之下,全球紅木資源正急劇減少。如今的29種紅木中,超半數已被列為國際瀕危保護物種。以印度小葉紫檀為例,其在清代備受青睞,而如今野生資源近乎枯竭;越南黃花梨的野生資源也減少了90%以上,這直接導致我國紅木進口面臨缺貨危機。
紅木資源再生速度慢,且數量不斷減少的現狀,也讓各國紛紛出臺政策限制紅木出口,以保護本國資源。東南亞的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都已禁止紅木原木出口,還不斷提升木材出口關稅。國際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多次擴大管制的紅木樹種范圍,對紅木國際貿易的各個環節,從采伐、運輸到進出口,都實施了嚴格監管與限制,使得我國紅木進口難度大幅增加。
原材料輸送至國內愈發困難,成本也越來越高,這讓市面上存量的紅木木材價格隨之高漲。據統計,目前大部分紅木材料較年初上漲40%以上。比如大紅酸枝普通用材年初約19萬元/噸,現已突破30萬元,好料已超40萬元,漲幅平均40%,這無疑加大了紅木家具的生產成本。
在目前資源與政策的雙重壓力下,紅木家具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行業積極探尋替代材料、革新生產工藝,也得期待,唯有如此,方能在傳承紅木文化與保護生態資源間找到平衡,讓紅木家具這一傳統工藝煥發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