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25
在“海洋強國”戰略的推動下,海工裝備產業正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海關通過政策賦能、通關保障、風險防控等舉措,助力海工裝備加速“出?!?,為中國向海圖強提供堅實支撐。
“政策包”賦能企業降本增效
上海作為我國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是全球唯一集齊航空母艦、LNG運輸船、大型郵輪這三顆船舶工業“皇冠明珠”的城市。上海海關用好保稅加工等“政策包”,助力上海“智”造船舶走向全球。
造船行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供應鏈管理面臨資金占用高、流轉效率低的問題。加工貿易保稅監管模式下,造船企業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可暫緩繳納關稅和增值稅,成品出口后再核銷,稅負成本更低,資金占用減少。這優化了生產要素分配,使更多資金流向技術研發環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025年前7個月,上海海關所屬黃浦海關以加工貿易方式助力江南造船建成并出口船舶10艘,累計減少資金占用約3.6億元。研發投入的增加帶動江南造船實現多項技術突破,2025年8月1日,其首制的全球最大艙容的MARKⅢ薄膜型乙烷運輸船正式開工。
此外,黃浦海關針對大型船舶制造“周期長、金額大、料件多”的特點,創新監管模式,推進優化報核前申報單耗試點改革,將單耗申報環節后移,實施“單耗自核”改革,優化單耗計算方法,加快手冊備案、變更審批速度,精簡作業流程,助推企業縮短生產周期。江南造船得益于該模式,年均可減少變更手續40至50次,其自主設計研發的15000TEU雙燃料集裝箱船,創造了同系列試航周期最短紀錄。
建立預警監測機制防范風險
黃浦海關建立了預警監測機制,實時關注造船行業動態,把握外部形勢變化,第一時間對企業進行預警提示。該關還開展企業調研,了解企業手持訂單量、新接訂單量、交付量等重點數據,協助企業做好形勢預判和應對方案。
根據海關的預警提示,企業加速與船東的談判協商,優化航線布局,規避高額運輸成本,依托多元化市場,分散經營風險,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海關與企業的緊密聯系,為中國造船業應對復雜國際形勢提供了政策服務保障,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求變”的轉型,有效應對化解風險挑戰,持續推進全球化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