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5
美國政府近日威脅將對進口藥品加征高達200%的關稅,以吸引“產業回流”。作為全球最大藥品市場,美國這一關稅恫嚇引發了全球產業震動,也讓該國高度依賴藥品進口的本土制藥企業普遍感到擔憂。專家警告,若美國真的實施醫藥關稅,不可避免會導致藥品價格上漲和供應短缺,同時也將極大考驗美國政府在國內構建產業鏈的信心。
緊盯月末細節
在美國目前已知的各類關稅品目中,醫藥類目的關稅稅率計劃是最高的。美國《福布斯》雜志稱,該關稅一旦實施,可能影響美國約2000億美元的進口藥品,并推高美國民眾的藥價。
美國CNBC電視臺報道,醫藥行業正等待本月末更多細節,屆時針對該行業的所謂“232調查”最終結果將出爐。在此期間,藥企只能密切關注形勢,為各種可能的結果做規劃。
國泰海通證券一份研報顯示,美國制藥業高度依賴海外,全球醫藥企業通常選擇從中國或印度進口API(原料藥),在歐洲生產后最終出口到美國,形成“美國研發-中國/印度生產原料藥-歐洲生產藥品-回流美國”的鏈路。《福布斯》雜志據統計數據報道,2024年向美國出口藥品最多的國家是愛爾蘭(503億美元)、瑞士(190億美元)、德國(171億美元)、新加坡(153億美元)和印度(125億美元)。
據CNBC報道,為避開可能的關稅,全球制藥巨頭正打算加大在美國的投資,各國也在紛紛評估可能受到的影響。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去年澳大利亞向美國出口了價值21億澳元的藥品,占該國醫藥出口總量的38%。澳大利亞國庫部長查默斯近日表示,澳大利亞迫切希望了解美國“對進口藥品加征200%關稅”的更多細節。
美國是印度藥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印度“The Daily Jagran”稱,2024-2025財年,印度對美國出口了89.53億美元藥品,占印度藥品出口總額的1/3以上,美國加征關稅將導致印度制藥公司尤其是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公司利潤率縮水,甚至可能導致印度GDP下降。美國的關稅威脅也引發了日本制藥業的高度緊張,美國是日本去年最大的藥品出口市場,日本業界擔心,若新關稅生效,日本制藥企業恐將面臨收益大幅下滑。
“美國藥企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CNBC援引國際投行巴克萊的一份報告稱:“200%的關稅無疑將推高生產成本,壓縮利潤率,并有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從而令美國消費者面臨藥品短缺和價格上漲。”美國藥品研究與制造商協會(PhRMA)估算,即便對進口藥只征收25%的關稅,也會使美國藥品成本每年上漲近510億美元,若企業轉嫁成本,藥品價格漲幅可達12.9%。
非營利研究機構蘭德公司202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人平均處方藥費用幾乎是英國、德國或法國等其他高收入國家的3倍。PhRMA抨擊特朗普的關稅計劃“不利于健康結果”。
中國投資發展促進協會大健康產業專委會副主任解奕炯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90%的處方藥都是仿制藥,200%的關稅會威脅到廉價仿制藥的供應,不可避免使美國市場面臨仿制藥供應短缺問題。《華爾街日報》援引行業專家和企業觀點稱,如果關稅導致利潤大幅減少,仿制藥公司可能會干脆將藥品撤出市場,而不是冒著虧損的風險繼續經營,這將進一步加劇本已常態化的藥品短缺問題。
此外,解奕炯認為,高關稅也勢必給美國本土企業帶來負面影響。他解釋道,美國90%的原料藥依賴海外進口,對這些原料藥加征高額關稅會大幅抬升企業的生產成本,再加上企業為實現生產回流美國而重建工廠所需的巨額資金,這些企業將面臨嚴峻的資金壓力,不得不削減成本、降低研發投入,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極為不利。解奕炯稱:“高關稅實施之后,美國藥企或將陷入成本激增、藥價上漲、負擔加重的惡性循環中。”
倒逼產業回流能否實現?
CNBC在報道中稱,作為回應,包括諾華、賽諾菲、羅氏以及總部位于美國的禮來和強生在內的全球制藥公司已承諾在美國進行大筆投資。
然而,醫藥產業鏈回流在實際操作中更為復雜。國泰海通證券的分析師表示,新建工廠及配套設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考慮選址建設、設備調試、質量控制、人員招募、環保成本等諸多問題。對企業而言,在美國本土新建產能的成本,很可能高于未來的關稅負擔。美國藥品研究與制造商協會的發言人亞歷克斯·施萊弗稱:“花在關稅上的每一美元,都無法投資于美國制造業或未來為患者研發的治療方法。”
解奕炯表示,全球醫藥產供鏈經過多年發展,始終以效率和成本為導向,市場規律在其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中國和印度能成為全球重要的原料藥和仿制藥生產大國,主要得益于齊備的工業體系、較高的生產效率以及相比發達國家更低的人力成本。解奕炯認為,美國在醫藥產業鏈中處于高端,將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全球其他地區,符合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
短期內,關稅可能會沖擊原有的醫藥供應鏈分工,迫使藥企重新分配生產和構建醫藥供應鏈。“但長期來看,美國政府人為打破這種分工體系,將生產吸引到美國,此舉違反市場發展基本規律,勢必扭曲產業鏈,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從整體上不利于產業的長期發展。”解奕炯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