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0
近年來,中國新茶飲行業在國內消費市場持續升溫的同時,憑借產品創新與文化特色,逐步成為全球飲品市場的新興力量,從早期“試水”探索邁向規模化、戰略化出海新階段,同時也面臨供應鏈、合規與文化適配等多重挑戰,正通過多維策略開拓全球市場。
一、出海歷程:從“試水”到“戰略升級”,門店擴張與區域布局深化
中國新茶飲出海始于2010年,CoCo都可、快樂檸檬等品牌率先小規模布局國際市場,完成初步探索;2018-2019年,隨著供應鏈體系逐步成熟,行業迎來“出海元年”,多個頭部品牌集中發力,掀起“新茶飲下南洋”熱潮;如今,新茶飲出海已從早期的謹慎嘗試轉向主動“弄潮”,形成“東盟筑基、歐美破圈”的戰略布局——東盟市場憑借文化與區位優勢成為核心陣地,歐美市場則通過差異化產品實現品牌突破,全球門店擴張速度顯著加快。
二、核心市場:東南亞成出海首選,多重優勢支撐發展
在多元化的出海目的地中,東南亞因契合新茶飲發展需求,成為品牌出海的“第一站”,核心優勢體現在三方面:
消費群體適配:東南亞青年人口占比超50%,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與新茶飲年輕化的目標客群高度契合;
文化與場景兼容:當地茶飲文化與中國一脈相承,本土飲品在原料、飲用場景上與中式新茶飲兼容性強,降低市場教育成本;
政策與環境紅利:RCEP框架下區域貿易自由化水平提升,供應鏈效率優化;同時熱帶氣候催生全年冷飲需求,為新茶飲提供穩定消費場景。
從品類表現看,綠茶憑借規模化供應能力與高兼容性,成為新茶飲出海的核心原料。以東南亞市場為例,頭部品牌通過綠茶基底產品切入本土需求,帶動原料出口增長——2022-2023年蜜雪冰城在印尼門店井噴期間,中國綠茶對印尼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67.8%、77.2%,形成“門店擴張-原料出口”的聯動效應。
三、出海挑戰:供應鏈、合規與競爭壓力凸顯
盡管發展勢頭良好,新茶飲出海仍面臨三大核心難題:
供應鏈韌性不足:茶葉、奶茶粉、包裝材料等核心物資多依賴進口,不僅需承擔高額運輸與關稅成本,還面臨供應不穩定、品類選擇受限等問題,影響門店運營效率;
目標市場合規成本高企:2025年東南亞加速推行塑料包裝禁令,企業需改用可降解材料,推高包裝成本;歐盟對茶葉農殘檢測指標達480項,且2025年3月新規進一步提高標準,企業需額外投入檢測費用與工藝調整成本;
文化適配與競爭瓶頸:不同區域消費者口味差異顯著(如歐美偏好有機健康、東南亞偏好濃郁甜口),產品本土化研發難度大;海外消費者對中國新茶飲品牌認知度仍需積累,同時還需應對國際品牌與本土品牌的雙重市場擠壓。
四、破局策略:從供應鏈、文化到合規,多維度筑牢出海根基
針對上述挑戰,新茶飲行業正通過三大方向主動破局:
強化供應鏈韌性:在海外核心產區建立“企業+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如在越南布局百香果種植基地),降低原料進口依賴;建設區域供應鏈中心,輻射周邊國家,壓縮運輸成本,提升供應穩定性;
推動文化融合與本土化:加大產品研發適配性,根據目標市場口味調整配方;依托“國際茶日”等節點,在海外舉辦茶文化節、茶藝體驗等活動,傳播中國茶文化,降低品牌認知門檻;
借力政策應對合規風險:依托政府搭建的出口合規服務平臺,獲取歐盟有機認證、美國FDA注冊等專業支持,降低認證成本;通過跨部門專家團隊跟蹤目標國法規動態,提前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五、未來展望:從門店擴張到產業共同體,新茶飲成文明交流橋梁
隨著RCEP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與“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新茶飲出海有望突破單一門店擴張模式,通過原料貿易、技術輸出、文化授權等多元形式,構建“全球茶園—中國創新—本地消費”的產業共同體。未來,融合東方茶文化與全球風味的新茶飲,將不僅是飲品消費選擇,更有望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文化載體,在全球市場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