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30
5月19日,商丘市睢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中喬(河南)體育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熟練完成裁剪、縫紉、包裝等工序,機械臂精準協作,一雙雙設計新穎、工藝精湛的運動鞋不斷下線,即將發往全國市場。這家由中喬集團投資的企業,目前在睢縣擁有3條智能自動化生產線、10條成品鞋生產線及8條鞋底標準化生產線,年產能達500萬雙運動鞋與1000萬雙鞋底,年產值突破5億元,成為睢縣制鞋產業集群的亮眼縮影。
一、從“零”到“鏈”:十年磨一劍的產業布局
2011年,睢縣打破農區工業發展慣性,瞄準制鞋產業“候鳥經濟”特征,以戰略眼光簽下首份制鞋項目——嘉鴻鞋業落戶,同步制定“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規模、五年成基地、十年創鞋都”的長遠規劃。2014年,浙江溫嶺制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睢縣迅速組建50個招商小組“出征”,配套建設園區孵化基地,吸引小微企業集群入駐;2017年,借雄安新區規劃契機,創新“拎包入駐”模式,建設4層標準化廠房,承接210余家雄安制鞋及配套企業,打造雄安制鞋產業園。
如今,睢縣制鞋產業鏈已集聚618家企業,涵蓋制鞋、鞋材、工貿等全環節,年產能達3.5億雙,年產值近200億元,本地配套率超90%。特步、足力健、李寧、鴻星爾克等頭部品牌紛至沓來,通過舉辦國際鞋業高峰論壇、引進深慧視制鞋機器人工廠等舉措,形成“人才+技術+產業”的強磁場效應。
二、“睢縣速度”背后的營商環境密碼
“從簽約到投產僅用70天,刷新了集團建廠紀錄。”中喬體育項目負責人鄒銀芳感嘆道。睢縣推行“1+X”工作法,實行“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套專班、一站式服務”機制,配套“首席服務員”和“13710”限時辦結制度,從基建、辦證到招工提供全周期服務。為吸引人才回流,設立返鄉創業園,提供住宿、子女教育、技能培訓等36項政策福利,實現“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數據見證效率:鴻星爾克從建設到投產僅45天,福盛鞋業用時25天,“睢縣速度”不斷被刷新。通過土地整備、拆遷安置、親情服務等組合拳,睢縣打造出制鞋產業發展的“沃土”,讓企業輕裝上陣、加速成長。
三、科技賦能:構建智能化全產業鏈生態
睢縣以“一鏈兩長四圖譜六清單”為抓手推進產業鏈升級:“一鏈”即制鞋產業鏈,“兩長”由縣級領導擔任鏈長、產業聯盟理事長,“四圖譜”涵蓋產業、招商、品牌、人才分布,“六清單”細化企業、項目、平臺等全要素管理。建立“五個一”工作模式(一名領導、一個部門、一名干部、一個方案、一套政策),聯動省內外智庫分析產業趨勢,精準對接深慧視等智能化企業,為中喬、鴻星爾克等10余家企業定制5G智能化生產線。
“過去進口自動化成型線造價1400萬元,維護成本高;現在深慧視生產線僅需500萬元,更適配本土需求。”鄒銀芳介紹。睢縣還出臺《科技創新十條意見》,建立“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培育體系,對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研發補貼、融資支持,推動制鞋產業向“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轉型。目前,全縣制鞋產業正從“制造”向“智造+品牌”跨越,形成集研發設計、智能生產、品牌營銷于一體的全鏈條生態。
站在新起點,睢縣正以建成全國一流制鞋產業集群為目標,持續補鏈延鏈強鏈,培育“研發設計—智能制造—服務創新”融合發展模式,讓“中國鞋都”在全球制鞋產業版圖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