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8
日前,某塑料回收行業機構負責人指出,塑料薄膜和軟包裝(FFP)回收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雜質問題來自紙質標簽。這類標簽會對再生薄膜質量產生影響,可能導致類似"結膠"的微小瑕疵、產生異味并影響成品色澤。盡管可采用塑料標簽替代,但這會增加材料分選環節的成本。
消費后薄膜的收集是另一難點,許多物料回收設施(MRF)對其接收意愿較低,原因在于薄膜易纏繞分選設備,不僅可能對操作人員構成安全隱患,設備停機也會造成效率損失。
從經濟層面看,消費后薄膜回收價值較低。以某年份數據為例,含80%薄膜的B級料每磅均價僅2-8美分,C級料打包價長期低于2美分/磅,而運輸成本達3-5美分/磅,導致收集至加工環節即可能出現負利潤。相比之下,PET瓶類回收物價格達39.56美分/磅,HDPE類更超過108美分/磅。
盡管存在挑戰,部分企業通過物理回收技術處理特定類型薄膜,例如針對高純度(95%-99%透明材質)的A級薄膜,且相關加工工藝已獲得食品接觸級認證。
化學回收的角色
化學回收被視為薄膜和軟包裝回收的重要補充手段,但目前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以裂解技術為例,其可將多層包裝轉化為原料,但項目投資成本較高,需依賴大量低價值原料保障盈利。據行業研究預測,至2030年,某類軟包裝消費量將達710萬噸,其中約560萬噸可通過裂解技術處理。
政策實踐差異
在包裝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的實施上,不同地區路徑各異。某地區近年在多個省份推行"先廣泛收集、再定向處理"的模式,而另一地區則基于終端市場需求構建回收體系,側重引導消費者行為適應。
有專家指出,消費者教育存在局限性,復雜概念(如聚合物類型、添加劑成分)難以快速普及,因此"統一投放、專業分選"的模式更具實操性。數據顯示,某地區塑料包裝中軟塑占比約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