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4
在全球玩具市場受關稅等因素擾動的背景下,英國作為歐洲最大玩具市場之一,今年1-5月銷售額同比增長8%,展現出強勁韌性。這一增長背后,是渠道結構的深刻變革、品類需求的分化升級,以及價格策略的精準適配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渠道革命:線上反超線下,渠道集中度持續提升
英國玩具市場的渠道格局正經歷標志性轉變:
線上渠道成為主導:去年3月至今年4月,線上渠道貢獻了50.1%的玩具銷售額,同比增長4%,這一比例不僅遠超歐盟五大經濟體41%的平均水平,在歐洲也僅次于德國。線上的核心優勢在于覆蓋品類全、購買便捷,尤其契合積木、游戲/拼圖等需要詳細比價和用戶評價參考的品類。
線下渠道呈現“兩極分化”:
純電商平臺與玩具專賣店成為絕對主力,過去12個月合計貢獻59%的銷售額,且份額持續上升,憑借專業選品和場景化體驗(如專賣店的互動試玩)鞏固優勢。
折扣店渠道穩步增長,反映出英國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玩具的偏好。
食品雜貨渠道則大幅萎縮,市場份額同比下降6%至14%,核心原因是英國通脹高企時,該渠道為保障食品等必需品利潤,縮減了玩具這類非必需品的鋪貨量。
二、品類分化:熱門品類驅動增長,渠道適配性成關鍵
不同品類在渠道中的表現差異顯著,且頭部產品的拉動作用突出:
線上三大核心品類:積木、游戲/拼圖、嬰幼學齡前玩具占據線上銷售額的一半以上。其中,積木品類由樂高植物系列、F1一級方程式賽車系列帶動;游戲/拼圖則依賴寶可夢卡牌、世界杯主題卡牌等集換式產品,這類產品因粉絲經濟屬性強,線上社群傳播和預售模式更易激發購買欲。此外,戶外運動玩具、青少年電子產品在線上的增長,也反映出家庭“宅家娛樂”向“戶外+科技”的需求延伸。
線下依賴“場景化與沖動消費”:
線下雖整體承壓,但毛絨玩具仍居銷量榜首,嬰幼學齡前玩具、娃娃緊隨其后,不過這三大類均呈下滑趨勢。
藝術手工、收集玩具、玩具車等品類更依賴實體渠道,原因在于其單價低(易引發沖動消費)、需直觀體驗(如手工材料的質感、玩具車的操作性)。
食品雜貨渠道的“小眾增長”:盡管該渠道整體萎縮,但仍有細分機會——探索及其他類、毛絨玩具、玩具車在該渠道增長最快,占其玩具銷售額的32%,不過在全市場占比僅20%,屬于“渠道特供”型增長;授權玩具和收集玩具則憑借IP熱度,在雜貨渠道維持增長潛力。
三、增長引擎:頭部產品拉動+低價策略適配
英國玩具市場的8%增長并非全面普漲,而是由五大品類驅動,且離不開精準的產品與價格策略:
五大增長品類及核心驅動力:
積木:樂高的“植物系列”(契合環保理念)和“F1賽車系列”(綁定全球賽事IP)成為爆款;
游戲/拼圖:集換式卡牌的“IP+熱點”邏輯,如寶可夢經典IP與世界杯足球主題結合,激發收藏熱情;
玩具車:風火輪小車的經典IP與超市自有品牌的低價款形成互補,覆蓋不同消費層級;
藝術手工:超市自有品牌手工材料包(低價剛需)與Character Options貼紙手鏈、迪士尼“星際寶貝”主題套裝(IP溢價)組合,兼顧性價比與趣味性;
兒童電子玩具:Zuru和Moose Toys的仿真寵物、機器人系列,以科技感和互動性吸引青少年群體。
低價策略成共通邏輯:
英國玩具均價為10.14英鎊,食品雜貨渠道均價僅5.5英鎊,10英鎊以下產品貢獻了該渠道59%的銷售額和85%的銷量;
即使是科技含量較高的兒童電子玩具,在雜貨渠道也將均價控制在12英鎊以下,通過“低價切入+功能吸引”打開市場。
四、總結:逆勢增長的底層邏輯與啟示
英國玩具市場的增長并非偶然,而是“渠道效率提升+品類精準卡位+價格策略務實”的必然結果。對玩具企業而言,可借鑒的核心啟示包括:
抓住線上渠道紅利,尤其針對積木、卡牌等適合線上傳播的品類,強化內容營銷(如短視頻測評、粉絲社群運營);
線下渠道需聚焦“體驗感”,如專賣店強化互動試玩,雜貨渠道主打低價沖動消費款;
綁定IP與熱點(如賽事、經典動畫),同時通過“高價爆款+低價引流款”的組合覆蓋多元需求。
未來,隨著英國通脹壓力緩解及夏季新品(如電影IP衍生玩具)上市,這一增長態勢有望延續,但其可持續性將取決于品類創新與渠道協同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