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10
美國近期祭出的關稅新政引發廣泛關注:對越南進口商品加征20%關稅,而經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稅率更是飆升至40%。這一政策精準指向中越供應鏈,給以成衣、鞋類加工為主的低利潤行業(利潤率僅3%-5%)帶來巨大沖擊,同時牽動著中美越三國貿易格局與全球產業鏈布局。
關稅新政的直接沖擊與行業困境
越南的成衣、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首當其沖。這些行業長期依賴低成本優勢,過去越南輸美關稅約8%-10%,部分企業尚可通過廠家與品牌商共同分擔消化;但20%的新稅率已遠超其利潤空間,若主要競爭國未面臨同等關稅,越南產品將喪失價格競爭力。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直言,此類行業“很難承受20%的關稅”。
更棘手的是40%的轉運商品稅率。盡管“轉運”的認定標準尚未明確,但業內普遍認為,中國大陸半成品經越南簡易加工、包裝后輸美的產品,可能被直接歸類為“轉運貨物”。這對高度依賴中國原料的越南制造業構成嚴峻考驗——以服飾和鞋子工廠為例,其生產所需的紗線、聚脂纖維布料、鈕扣和拉鏈等原料,大量依賴從中國進口。若這些“中國原料+越南組裝”的產品被歸入“轉運”范疇,40%的稅率將徹底擠壓生存空間。
供應鏈重構壓力:企業被迫調整布局
面對關稅壓力,企業不得不重新規劃生產與供應鏈:
越南臺商指出,臺灣電子大廠可能需在越南增設工廠,提高產品本地制造比例,以滿足原產地規則要求,避免被認定為“轉運”。
中資企業中,從事簡單貨物轉運的出口商已開始撤離越南,而保留的企業則需加大在越本地化加工投入,例如提升包裝、膠料等環節的本地采購比例,以符合越南產地證明的硬性要求。
行業結構可能重塑:高附加值商品或因成本承受能力更強,選擇直接在越南設廠生產,推動越南產業從“加工組裝”向“深度制造”轉型。
美越貿易失衡與全球連鎖反應
美國關稅新政的另一面是“越南對美國商品實行零關稅”。若多數國家能享受類似待遇,美國運往亞洲的貨載可能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善雙向貨載不均衡問題,但美國企業海外工廠的認定標準仍存疑,其實際效果有待觀察。
對美國而言,政策代價同樣顯著:
企業成本上升:美國從越南等亞洲國家大量進口服裝鞋帽,加征關稅直接推高進口成本,在越美企需支付更高關稅,利潤空間被壓縮。
供應鏈受阻:亞洲是美國服裝鞋帽的主要供應來源,關稅摩擦可能導致供應鏈穩定性下降,影響商品供應效率。
消費者承壓:關稅成本最終可能轉嫁至終端價格,低收入家庭受影響尤甚,長期或加劇國內滯脹風險。
中越供應鏈的深層博弈與未來挑戰
越南制造業對中國的依賴是繞不開的核心問題。美國在談判中曾向越南提出“減少對中國工業進口依賴”的強硬要求,但這一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越南從中國每年進口約900億美元商品,其中大量是支撐其制造業的原材料,而非單純“避稅轉運”。正如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瑪麗?洛夫利所言,“中國對越出口增長,很大一部分是為支持越南制造業的原材料”。切斷這種依賴“需要幾十年,且代價巨大”。
此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劇了行業焦慮。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稱,預計約100個國家將適用美方即將實施的10%對等關稅,這對越南的相對競爭力極為不利。各方目光正聚焦7月9日美國公布的最終對等關稅結果,其細則將直接決定中越供應鏈的調整方向。
總結
特朗普政府的40%重稅政策,本質上是通過關稅杠桿迫使產業鏈“去中國化”,但中越供應鏈的深度綁定使其難以一蹴而就。短期內,越南低利潤行業將面臨生存壓力,企業被迫加速本地化生產或轉移陣地;長期來看,這一政策可能推動中越產業鏈分工重構,也可能因成本反噬、供應鏈紊亂而引發全球貿易格局的連鎖調整。如何在關稅壁壘中找到新的平衡點,成為中越企業乃至全球產業鏈參與者的共同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