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3
美國政府近期出臺新一輪關稅政策,宣布自10月1日起對進口的所有品牌或專利藥品征收100%關稅,僅對已在美國啟動制藥工廠建設的企業予以豁免。這一帶有明確產業導向的貿易政策不僅引發全球醫藥市場震蕩,更對作為全球重要生物醫藥制造基地的新加坡形成直接沖擊,其產業鏈、經濟增長及長期競爭力均面臨嚴峻考驗。
一、政策精準打擊:新加坡成亞洲受影響最大經濟體
美國此次關稅政策的適用范圍與豁免條件,恰好擊中新加坡醫藥出口的核心痛點。政策明確將100%關稅聚焦于"品牌或專利藥品",而仿制藥、生物類似藥及藥物中間體、原料藥均不在此列,這種選擇性管控使得以高端藥品制造見長的新加坡首當其沖——其對美出口藥品中,品牌或專利藥品占比極高,天然成為政策影響的核心區域。
從貿易數據來看,新加坡對美藥品出口規模達40億新元,占其對美出口總額的13%,是對美出口的支柱品類。同時,新加坡作為美國藥品原料的主要進口來源國之一,深度嵌入美國醫藥供應鏈體系——美國年消費856億美元的藥品原料中,雖有53%本土制造,但新加坡的供應占比長期處于關鍵地位。這種深度綁定使得政策沖擊具有"雙向傳導"效應,據巴克萊銀行評估,新加坡是亞洲新興市場中受該政策影響最大的經濟體,其直接出口與間接價值鏈的暴露程度均居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設置的豁免門檻對新加坡企業構成硬性挑戰:企業需在美國完成制藥工廠"破土動工"或處于"在建"狀態方可免稅,這意味著新加坡藥企若想維持美國市場份額,必須承擔在美建廠的高額投資成本與運營風險。
二、多維沖擊顯現:從產業生態到經濟根基
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正沿著"成本上升—競爭力下滑—產能轉移"的路徑向新加坡生物醫藥產業滲透,形成多層次沖擊。
在市場競爭力層面,100%的關稅稅率直接導致新加坡出口美國藥品的成本翻倍,價格優勢蕩然無存。對于高度依賴品牌藥品盈利的新加坡藥企而言,要么承受利潤大幅縮水的壓力,要么被迫提高售價放棄市場份額,兩種選擇均會削弱其在美國市場的存在感。業內分析指出,這種價格波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促使跨國制藥企業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布局,將部分新加坡產能轉移至美國本土或其他關稅優惠地區。
對新加坡經濟而言,生物醫藥制造業的受挫將直接影響增長根基。2024年數據顯示,該產業占新加坡制造業比重達11%,對GDP的貢獻約為4%,是支撐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鍵領域。若產能轉移成為現實,不僅會導致本地產能利用率下降、出口收入銳減,還將波及上下游的研發、物流、輔料供應等配套產業鏈,進而引發就業市場的連鎖反應,對新加坡的經濟穩定性構成考驗。
長期來看,產業吸引力與創新能力的受損更具隱患。跨國藥企可能縮減在新加坡的投資擴張計劃,將資源轉向美國或其他政策友好型地區,這會直接削弱新加坡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中的樞紐地位。同時,企業利潤下滑與投資減少將擠壓研發投入空間,可能導致資金與人才流失,對其以創新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根本性制約。
三、應對與博弈:政策溝通與戰略轉型并行
面對關稅沖擊,新加坡政府與企業已啟動多維應對機制,在短期規避風險與長期戰略轉型之間尋求平衡。
政府層面的核心舉措聚焦于政策溝通與市場多元化。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透露,政府正與美國開展積極對話,一方面爭取藥品關稅的豁免待遇或設定稅率上限,參考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現有協議框架推動政策優化;另一方面已與本地藥企密集接洽,鼓勵企業通過在美國投資設廠爭取免稅資格。數據顯示,目前新加坡多數制藥企業已在美國布局產能或有相關計劃,這成為緩解短期沖擊的重要緩沖。同時,新加坡正加速拓展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加強與區域經濟體的醫藥合作,通過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構建更具韌性的貿易結構。
企業層面則著力于業務模式升級與市場深耕。除響應政府號召調整全球產能布局外,新加坡藥企正積極探索高附加值領域的突破,重點發展生物技術研發、醫藥服務外包等不受關稅直接影響的業務。在市場策略上,企業加大對非美地區的渠道建設力度,針對新興市場需求定制產品組合,通過差異化競爭降低單一市場政策波動的影響。
總體而言,美國關稅政策給新加坡生物醫藥業帶來的短期陣痛已成定局,但新加坡通過"政策博弈+產能調整+市場拓展"的組合策略,正努力將沖擊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契機。這場貿易政策引發的產業震蕩,也折射出全球醫藥供應鏈在地緣政治與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下的重構趨勢,新加坡的應對成效或將為其他依賴高端制造出口的經濟體提供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