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7
當地時間4月21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四國太陽能產品加征最高達3521%的“雙反”關稅(反傾銷+反補貼),其中柬埔寨因“拒不配合調查”成為重災區,稅率創全球貿易壁壘歷史新高。這一“史詩級”關稅政策直接沖擊美國77%的光伏組件進口來源地,導致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單日暴跌超2%,全球清潔能源供應鏈陷入劇烈震蕩。
這場貿易戰的導火索可追溯至2024年4月,美國First Solar、韓華Q-Cells等七家企業聯名指控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享受政府補貼并以低于成本價傾銷”。美方調查顯示,四國對美光伏出口額達129億美元,其中80%產能由中國企業主導。更深層的動因是美國試圖重構全球光伏產業鏈。特朗普政府以《通脹削減法案》為武器,計劃投入500億美元補貼本土產能,但面臨硅料、硅片等上游環節“零產能”的尷尬。數據顯示,美國77%的光伏組件依賴東南亞進口,而本土電池片產能僅能滿足20%需求。這種結構性矛盾迫使美國祭出“關稅大棒”,試圖通過“極限施壓”切斷中國光伏企業的東南亞迂回路徑。
柬埔寨對美太陽能出口量暴跌99.66%,Hounen Solar等中資企業被迫停產。越南、泰國頭部企業稅率普遍突破300%,晶科能源馬來西亞工廠稅率達41.56%,天合光能泰國工廠稅率375.19%,直接封殺東南亞產線輸美通道。這對高度依賴光伏出口的東南亞國家而言堪稱滅頂之災。柬埔寨光伏產業占GDP比重達12%,關稅實施后預計損失20萬個就業崗位;越南30%的出口額來自光伏,貿易逆差可能擴大至GDP的5%。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警告,高關稅將推高光伏項目成本40%,導致2025年裝機量減少30GW,直接影響2030年減排目標。First Solar等本土企業雖獲短期利好,但美國77%的光伏組件依賴進口,本土產能僅能滿足15%需求,供應鏈斷裂風險加劇。北京大學新能源研究院教授李玲指出,美國此舉暴露了其光伏產業鏈的“致命短板”:硅料、硅片等上游環節90%產能集中在中國,即便加征300%關稅,中國組件到岸價仍比美國本土產品低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