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22
在美國“關稅大棒”的持續施壓下,作為中國外貿“新三樣”支柱的光伏產業正經歷嚴峻考驗。一位光伏行業資深從業者向記者透露:“當前行業面臨雙重挑戰——國內市場供需失衡、需求波動加劇,國外則遭遇美國貿易壁壘沖擊,這些因素直接關系企業盈利。”不過,他也強調,中國光伏產業具備足夠韌性應對危機。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遏制由來已久。從早期“雙反”調查到如今大范圍加征“對等關稅”,中國光伏企業在壓力中不斷突圍,將投資版圖拓展至東南亞、北美、中東等全球市場。
業內普遍認為,“關稅戰”難有真正贏家。隆眾資訊光伏分析師方文正指出,美國本土光伏制造能力存在顯著短板,尤其在電池和組件環節依賴外部供應。若關稅導致組件價格上漲,將直接推高美國光伏電站運營商的建設成本。
全球布局重構,尋找破局之道
美國對中國光伏的貿易限制可追溯至2011年。當年,美國發起“雙反”調查,并于次年實施高額關稅。此后,2018年“301調查”及“201關稅”進一步擴大征稅范圍,涵蓋光伏組件、逆變器等核心產品。
為規避貿易壁壘,中國光伏企業借“一帶一路”契機,在東南亞建立起海外最大光伏產業集群,產能覆蓋硅片、電池、組件全產業鏈,并延伸至玻璃、膠膜等配套領域。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量達240.91GW,但受關稅影響,出口美國的組件僅占總量的0.77%。
然而,2022年起美國對馬來西亞、泰國等四國發起反規避調查,東南亞“避風港”逐漸失效。部分企業被迫關廠、裁員,生存壓力驟增。面對困局,中國光伏企業迅速調整策略,自2023年起將投資重心轉向美國、中東、非洲等地區。
目前,隆基綠能、晶澳科技等龍頭企業已在美國布局組件工廠;眾多企業也在沙特、阿聯酋等中東國家投資多晶硅、硅片等全鏈條項目。隆眾資訊預計,受新一輪關稅政策影響,中東和非洲將成為企業產能布局的新熱點。盡管中東產能尚未完全釋放,但較低的關稅稅率吸引了眾多企業。不過,行業專家提醒,企業需吸取東南亞教訓,避免過度集中布局。
有行業人士指出,在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的背景下,海外“投資+出口”模式充滿變數。同時,國內供需錯配、終端市場消納能力不足等問題,也亟待行業從上下游協同解決。
關稅博弈下,美國亦難獨善其身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光伏產業鏈體系,而美國本土制造能力仍存明顯缺口。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美國組件產能達50.5GW,但本土電池產能僅2.3GW,存在37GW的供應缺口,需依賴印尼、老撾等國進口。
在全球化產業分工下,中美光伏產業早已深度綁定。美國市場價格因關稅政策劇烈波動:在90天關稅暫停窗口期,部分企業加急出貨導致價格上漲至0.27-0.3美元/瓦。分析機構指出,稅率提升將直接增加美國光伏項目成本,供應鏈價格也將被迫上調。
受訪企業普遍表示,目前關稅影響尚在可控范圍,但政策走向仍需持續觀察。晶科能源稱,關稅導致組件成本上升,公司正與客戶協商應對;福斯特則表示,其東南亞基地對美出口占比不高,將根據越南、泰國與美國的談判結果調整策略。卓創資訊認為,東南亞產品短期內仍具價格優勢,但長期來看,若關稅上調,美國光伏裝機需求或因成本上升而下降。
這場關稅博弈中,中國光伏產業正以靈活的全球布局、強大的產業鏈韌性,探索出一條破局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