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8
10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馬來西亞出席第47屆東盟峰會期間,與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集中簽署一系列貿易與合作協議,內容涵蓋關稅安排、供應鏈協作、關鍵礦產出口等多重領域。這一密集簽約動作既展現了美國深化東南亞經貿聯系的意圖,也折射出區域貿易格局中的復雜利益博弈。
此次協議的核心關稅條款呈現"基調不變、局部豁免"的特點。根據白宮聯合聲明,美國將維持對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出口產品19%的關稅稅率,對越南出口產品維持20%的稅率,與此前設定的"對等關稅"標準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美國對部分商品給予針對性豁免,其中馬來西亞獲得1711個關稅項目的豁免待遇,涉及出口額約52億美元,占其對美出口總額的12%,涵蓋棕櫚油、可可、橡膠等大宗商品及航空航天設備、醫藥產品等領域。
協議同時構建了"利益交換"的合作框架。馬來西亞和柬埔寨承諾削減對美國汽車、農產品的關稅與監管壁壘,并增加波音飛機等美國商品進口,馬來西亞還計劃未來10年向美國投資700億美元。越南和泰國則同意對幾乎全部美國商品降低進口關稅,同時落實波音飛機采購及農產品進口計劃——泰國已明確將采購80架美國飛機,總額達188億美元,并每年購買約54億美元的能源產品及26億美元的飼用玉米與豆粕。此外,泰國還將放寬美國在電信行業的外資持股限制,馬來西亞則簡化了美國化妝品和藥品的市場準入要求。
關鍵礦產領域成為合作的重點突破方向。美國與馬來西亞、泰國專門簽署相關協議,馬來西亞承諾不禁止對美出口關鍵礦產或實施配額,泰國也同意推動關鍵礦產對美供應,但馬來西亞的承諾未明確覆蓋原料還是加工產品,留下了執行層面的模糊空間。協議還納入了勞工保護、環境保護、數字貿易等配套條款,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均同意接受符合美國標準的機動車準入規則。
對于這一系列協議,各方反應呈現明顯分化。東南亞媒體普遍認為,協議條款較美國此前釋放的方案更為寬松穩定,馬來西亞貿工部長扎弗魯爾直言美國給予的準入條件"比以前更好",但同時強調協議不會影響國家主權。而國際輿論則聚焦于協議的法律約束力缺陷,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專家彼得·芒福德指出,這些協議"相當靈活",并非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正式文本,未來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從戰略背景看,美國的簽約動作帶有鮮明的競爭導向。《紐約時報》分析稱,協議內容多圍繞與中國的競爭展開,涵蓋出口管制、關鍵礦產獲取等議題,試圖在印太地區爭取更多籌碼。但現實層面,中國仍是東盟最核心的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達9823億美元,遠超美國與東盟的貿易規模。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指出,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產業鏈融合深入,深知"脫鉤斷鏈"的危害,不愿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這從各國談判中的低調態度可見一斑。
總體而言,此次美國與東南亞四國達成的關稅與合作協議,本質上是一種"非剛性"的利益妥協。美國通過局部關稅豁免換取市場準入與戰略資源保障,東南亞國家則在維持對華合作的同時爭取美國市場紅利。但協議的靈活性既是其達成的關鍵,也埋下了執行變數——未來能否落地見效,既取決于美國國內政策的穩定性,也受制于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的平衡藝術,更離不開全球貿易格局的動態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