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17
9月16日,成都海關披露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四川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6832億元,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第八,較去年同期增長2.5%。其中,出口規模突破4100.5億元,同比增幅5.3%;進口額為2731.5億元,同比小幅下降1.5%。
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四川外貿展現出強勁韌性,進出口總量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前8月四川出口規模首次在同期突破4000億元關口,為全省外貿增量貢獻超200億元,成為拉動外貿穩定增長的關鍵力量。
從貿易結構來看,四川外貿呈現“傳統優勢穩固、新動能突出”的特點。一方面,集成電路、電腦及零部件等傳統優勢產品持續發力,前8月進出口規模分別突破2000億元、1200億元,夯實了外貿基本盤;另一方面,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正成為出口增長的核心引擎——前8月三類產品合計出口201.1億元,同比激增77.6%,其中光伏產品出口同比大漲277.8%,鋰離子蓄電池出口更是實現1170.9%的爆發式增長,鋰電池憑借產業優勢領跑“新三樣”賽道。進口端同樣不乏亮點,消費品進口規模達128.1億元,同比增長7.8%,鮮蝦、冰鮮三文魚等生鮮品類進口增速顯著,分別同比增長175.9%、17%,反映出省內消費市場需求的持續升級。
“新三樣”的亮眼表現,離不開技術創新與產業生態的雙重支撐。以光伏領域為例,通威近期與波蘭光伏系統供應商達成合作,簽訂TNC2.0系列100MW組件年度框架協議,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該企業依托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出海路徑,推動“制造能力”向“全球競爭力”轉型,通過優化市場布局、強化客戶服務、提升品牌影響力,實現海外銷量翻倍增長,其TNC2.0技術可幫助組件成本降低1.20%、度電成本降低1.28%,為海外客戶創造實際價值,成為技術驅動出口的典型案例。
在鋰電產業領域,宜賓作為“中國動力電池之都”,已形成全國領先的產業優勢——當前全國每生產7塊鋰離子動力電池,就有1塊產自宜賓。依托四川豐富的鋰礦資源與綠色水電優勢,宜賓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鋰電生態圈:寧德時代在當地簽約10期項目,總投資達640億元,年產能已達180吉瓦時,同時帶動120余個上下游配套項目集聚,形成從原材料供應、電池生產到回收利用的完整產業閉環,為鋰電池出口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外貿主體的壯大,也為“新三樣”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撐。前8月,四川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超8500家,同比增加9.2%,越來越多企業主動融入全球市場。其中,高級認證企業(AEO企業)表現尤為突出,進出口規模達3326.2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高出整體外貿7.3個百分點,占全省外貿比重提升至48.7%,憑借通關便利等優勢,為“新三樣”產品高效出海打通了通道。
從區域協同發展來看,四川外貿呈現“核心引領、多點開花”的格局。成都作為核心樞紐,前8月進出口達5669.8億元,同比增長4.9%,拉動全省外貿增長4個百分點;綿陽、內江、自貢等7個市州進出口增速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區域外貿活力持續釋放,為“新三樣”產業在生產配套、物流運輸等環節提供了協同支撐,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鏈整體效率。
不過,業內人士也指出,當前外貿發展仍面臨挑戰:新一輪國際關稅政策調整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疊加上半年部分外貿企業提前交付訂單,中小企業后續可能面臨訂單銜接壓力,三、四季度外貿增長仍需應對多重考驗。對于“新三樣”產業而言,未來需持續強化技術創新、拓展多元市場、優化供應鏈布局,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確保出口增長動能的可持續性,繼續為四川外貿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