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24
貝恩公司近日發布《2022年芯片行業展望》。該報告顯示,由于市場對于專用處理的需求快速上升,芯片行業的市場重心正逐步從通用芯片轉向專用芯片。此舉“或將打破兩者之間維持了數十年之久的平衡”。
據了解,專用芯片又稱為專用集成電路,是芯片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塊專用芯片被用于執行一套有限、可重復的功能,比如視頻轉碼、語音處理等。但是,專用芯片擁有昂貴的前期設計和芯片成本,可編程性有限,靈活性不高。與之對應,通用芯片具備勝任多種工作的優勢,其架構的兼容性讓用戶可以放心進行軟件開發投資。
歷史上,對于通用計算的需求催生出了一個價值600億美元左右的計算機微處理器市場,但是,以通用處理器來滿足數據中心、網絡和不同設備對于計算工作的需求實屬“大材小用”。伴隨新技術的發展,最大的半導體買家——云服務科技巨頭們,正在試圖憑借自身規模,內部設計更多的定制處理器。
上述報告指出,計算任務當前正朝著少數巨型“全球級計算機”以及“計算機集群”聚集,這些“龐然大物”的規模堪比倉庫,它們可以整合特定的計算任務,將后者集中到同質化程度更高的服務器集群和云端,從而集中處理少數的幾個任務。不斷聚焦的任務范圍使得數據中心運營商以更低的成本,設計出定制化程度更高的計算系統和芯片。然而,大型半導體買家也紛紛意識到,越來越多的視頻、圖片處理和人工智能訓練等大數據量的任務其實更加適合通過專用芯片來完成,比如矢量、矩陣、圖形處理,相反,主流通用計算平臺和CPU不一定能夠勝任。
貝恩公司認為,未來10年,云服務巨頭們計劃大規模使用專用芯片,來處理公司內部的人工智能任務。比如,谷歌在自己的云服務中運用張量處理器(TPU)、亞馬遜投資數據處理單元等。
上述情況下,貝恩公司發現,專用芯片廠商獲得了更多投資,供應商的數量也有所增長,尤其是在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處理領域。但是,許多獨立小型專用芯片供應商能夠存活多久難以判斷。那些存活下來的企業則很有可能的被大型云服務商或通用芯片巨頭收購。因此,專用芯片供應商也應當加強與客戶的合作:不僅向客戶學習,還由此找到可行的退出路徑。此外,少數獨立專用芯片設計公司業務規模龐大,坐擁久負盛名的IP組合,并且與晶圓代工廠建立了穩健的合作關系,使得公司價值與日俱增。比如,Broadcom的云專用芯片業務預估年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
而在中國市場,大型云服務商在設計定制化專用芯片的道路上同樣緊隨潮流,推出了一系列極具競爭力的產品,尤其應用于人工智能推理的芯片以提升自身云業務的競爭力。例如阿里巴巴的寒光系列,騰訊投資的燧原科技旗下的紫霄和滄海系列,華為云的昇騰系列,和百度的昆侖系列等。而獨立的專用芯片設計公司,例如寒武紀、登臨科技、天數智芯、壁仞科技,同樣為不同使用場景提供了出色的產品,甚至已經公開募股上市。“在2020年,大中華區使用的人工智能推理芯片中只有約10%來自于本土企業。在5年后,這一比例有望達到30%。”該報告稱。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戰略業務主席朱永磊表示,“未來,專用芯片和通用芯片的界限漸趨模糊。我們建議,傳統芯片廠商可以從調整產品組合、加速器區塊化、完善客戶經營模式、構建新型合作關系等方向調整戰略。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迎接新一輪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