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7
中國制鞋產業的出口高峰,可能永久地過去了。亞洲是全球制鞋廠的集中地,中國制鞋業近20年向全球出口數十億雙鞋。
近日,國內知名媒體引用金融數據服務供應商Wind的資料披露,中國鞋靴產品的出口金額從2001年的100.96億美元不斷攀升,2014年達到頂峰,出口額為562.48億美元。
不過到了2020年,中國鞋靴對外出口的數量僅有74億雙,出口金額跌落至381億美元;2021年前11個月勉強爬升至為78.58億雙,出口金額460億美元。
中國鞋業出口從2014年的高峰不斷回落,到2021年的7年損失總訂單金額達到660億美元,約為4300億元人民幣。
這其中的落差去了哪里?一位在廣州的制鞋業工廠干部,他的工廠專為歐美高端鞋業代工。這位干部告訴記者:“人力成本的問題,這邊(中國)跟東南亞差太多了。這種勞力密集的產業,哪邊便宜就往哪邊去。”出于某些考量他不愿具名受訪。
國內知名媒體指出,中國鞋業出口額下滑可歸因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一些企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訂單減少。
這位干部說,廣州最低工資標準從去年12月起調整為每月2300元人民幣,而制鞋產業帶福建晉江的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1960元;反觀越南,在最低工資最高的一類地區每月約為1326元,最低的地區約921元人民幣。
這位干部說,許多制鞋龍頭已經在海外設廠,“哪里錢低就往哪里走”。《第一財經》也整理大廠華利、豐泰、裕元、鈺齊的產能布局明顯向海外轉移,尤其是越南。
其中,華利有90%以上的產能位于越南;豐泰、裕元在2020年的越南產能占比分別為56%、46%。
疫情前越南的制鞋產業出口穩步攀升,Wind數據顯示,越南每年對外出口的鞋類在2010年之前不足50億美元,在2019年已經達到183.18億美元,10年翻了3倍多。
葡萄牙鞋業協會(Apiccaps)發布的報告顯示,亞洲是全球鞋履生產的集中地,2020年產量占比高達87.6%,遙遙領先于其他大洲。
分國家來看,2017-2019年中國蟬聯世界鞋履第一大生產國,但產量占比由57.5%下降至55.5%,而位居第二至四名的東南亞國家印度、越南及印度尼西亞的產量合計占比分別為19.6%、21.4%、21.6%,呈上升趨勢。全球鞋履制造業正逐漸向東南亞地區轉移。
產能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擁有人力、土地、出口稅收等方面具備成本優勢。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報告顯示,越南2019年工業和建筑業人均平均月薪僅為286.8美元,而中國2019年制造業人均平均月薪為850.5美元;越南平均工業用電、用水價格分別約為0.5元/kW·h及3元/m3,而中國地區約為0.5至0.9元/kW·h及超過4元/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