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30
2021年,國家藥品集采進入常態化。密集推出的藥品集采、一再上演的“靈魂砍價”,背后是整個行業新趨勢與舊思維的角力。
在筆者看來,醫藥企業亟待補齊創新研發“短板”。
長期以來,藥品“專利懸崖”現象并未在我國出現,原研藥尤其是專利到期的原研藥仍享受著高定價、高市場份額,諸多仿制藥也享受著高毛利,原因就是我國的醫藥研發實力不強。
帶量采購的常態化運行,旨在擠出仿制藥不合理水分。隨著集采的持續推進,低端普通仿制藥已進入微利時代。同時,集采為臨床真正有創新和治療價值的藥物騰出空間,推動藥企進一步投入研發,進行藥物創新,真正解決臨床和患者的需求。
當下,高技術壁壘的新型仿制藥和創新藥成為藥企的戰略方向。據央視財經報道,今年以來國家藥監局進一步加快新藥審評審批速度,截至目前,審批新藥數量再創新高,達到26個,治療領域包括抗腫瘤、罕見病、傳染病、慢性病等,其中不少新藥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有的甚至成為全球唯一。
而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科創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未盈利的創新藥公司也擁有了自己的上市渠道。
沒有創新投入的藥企則被資本市場所拋棄。同花順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A股市場中有76家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不足2000萬元,37家公司研發投入不足1000萬元。而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不到百億元,多數在50億元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當下醫藥行業創新熱情高企,但我國需要的是高質量、高水平的真創新。今年7月份,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的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被業內稱為旨在終結“偽創新”、掙快錢的現象。
隨著國內醫藥創新逐漸與國際接軌,企業必須向市場交出真正的創新答卷。正如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副主任周思源所說,創新需要關注患者的需求,要對臨床價值給予關注,要充分探索臨床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