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02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二季度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布置下一步工作重點。
730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從樂觀轉謹慎:上半年“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向好”;但是“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
最近連續3個月制造業PMI、新訂單、新出口訂單、房地產銷售等先行指標紛紛下滑,中小企業PMI指數長期處于榮枯線下、面臨上游成本擠壓和下游需求減弱,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未來政策重點是穩增長、穩就業、控通脹和促改革。
投資下滑,房地產投資延續放緩,基建和制造業投資小幅回升但仍然十分低迷。1-6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5.8%,比1-5月下降0.2份百分點。其中,1-6月房地產投資同比10.9%,比1-5月下滑0.3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回落;1-6月基建投資同比4.1%,比1-5月回升0.1個百分點;1-6月制造業投資同比3.0%,比1-5月回升0.3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尤其是美歐經濟持續復蘇,但近期“德爾塔”變異病株再次引發全球疫情蔓延和反彈,帶來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歐美國家日新增確診沖高,英、美等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均出現疫情反彈。截至7月29日,全球日新增超67萬,其中美國日新增9.7萬例,英國日新增超3萬例,俄羅斯、法國、印度、巴西等均較為嚴重。美國部分地區恢復在室內戴口罩、以及對經濟活動的限制,將對工業、服務業復蘇均產生一定影響。
2021年下半年-202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產和出口是主要拖累,消費和制造業投資難以對沖。大宗商品價格仍在高位,成本上升擠壓中下游制造業和服務業,增加中小企業困境。經濟下行和通脹在高位并存,“滯漲”特征明顯。
近期降準降息、專項債發力新基建,主要是對沖性的,未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通脹回落,財政貨幣政策將轉為積極和寬松。
“加快重大戰略實施步伐,提升城市群功能”,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有望加快
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均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渝城市群有望定位為第四增長極。城市群建設有利于提高經濟活動人口的密度和頻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2013年以來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并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但多數建設不成熟。當前19個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75%人口,創造88%GDP,其中城鎮人口占比78%。其中,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均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發改委《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扎實開展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極。”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將成渝城市群單獨強調,暗示后續或將上升為國家戰略,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
培育現代都市圈是城市群建設的突破口和抓手。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同城化為方向建設1小時通勤圈,這是我國第一份以“都市圈”為主題的中央文件。當前有上海、北京、廣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個20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慶、青島、廈漳泉等14個1000萬-2000萬人大都市圈。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以全國6.7%的土地集聚約33%的常住人口,創造約54%的GDP,多數都市圈人口處于持續流入。作為城市群的核心板塊,近年來我國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但交通銜接薄弱、分工協作有限、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突出。
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財政政策發力、提質增效,基建托底經濟
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財政政策總基調,“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
今年底至明年,財政政策發力基建穩增長作用提升。
2021年上半年,中央的基建投資思路是以質量為先,質重于量。隨著逆周期調節的必要性大幅下降,中央開始削減不必要的基建支出,并加嚴對專項債發行的要求和監管,更注重“調結構”。
展望下半年,政府專項債有望加快發行,以基建托底經濟,質和量齊重。此次政治局會議重申“提升政策效能”,要求地方政府在過好“緊日子”、防范“三保”風險的同時,要形成實物的工作量,推動基建投資以托底經濟增長。在質量方面,預計仍對基建項目質量有所要求,目的在于優化基建投向、推動優質基建建設。預計地方債券在未來幾個月會加快配合十四五規劃項目發行。
2.6萬億元新增專項債蓄勢待發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將加快
據公開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共發行新增專項債券突破1萬億元,達到約10029億元。這與去年同期(約2.2萬億元)發債規模相比,同比下降約55%。
下半年專項債發行提速
財政部部長劉昆于6月7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作《關于2020年中央決算的報告》。報告提出,2021年將27項轉移支付整體納入直達范圍,資金總量達到2.8萬億元,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對沖部分階段性政策“退坡”影響。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指導地方加強項目儲備,適當放寬專項債券發行時間限制,合理把握發行節奏,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
作為地方基建資金主要來源的專項債,市場普遍預計下半年專項債會加快發債進度,完成全年3.65萬億元的新增專項債發行任務,這意味著下半年還有約2.6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待發行。
預計2021年專項債將帶動約2.75萬億資金投向基建,和2020年基準情形下的2.02萬億相比,增量資金為6500億元,在其他來源資金不變的情況下,提高2021年基建增速3.9個百分點。
在上半年發行量較低的情況下,下半年或迎來發債高峰,將拉動工程機械設備需求,有望支撐下半年工程機械設備的穩定增長。另外,2022年12月將實施的國四排放標準將加速工程機械更新換代的進程。同時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工程機械的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將是行業的轉型方向,行業技術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