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2個多月,正好是浙江臺州市部分西蘭花品種的采摘季。“從2月1日開始,人員就不能流動了,一直到2月8日,大概有1.5萬畝成熟的西蘭花因為來不及采收,爛在了地里。”臺州臨海市西蘭花產業協會會長李正龍告訴《環球》雜志記者,國內疫情暴發時,“工人短缺,路不通”,是造成西蘭花產業受損嚴重的重要原因。
如今,世界各地正在上演同樣的故事:從非洲到歐洲的蔬菜運輸或從南美到美國的水果運輸受到干擾,勞動力短缺導致農作物在田間腐爛;歐洲春季來臨,但邊境的關閉阻礙了外國勞工的正常流動,農場正急忙尋找足夠的工人來采摘草莓和蘆筍;在印度,更大范圍的農作物損失正在逼近,小麥等主要農作物即將收獲,大量工人返鄉導致農場和市場人手短缺。
當疫情持續在世界范圍蔓延,中國食品及農產品的跨國(境)貿易正在受到沖擊,尤其是鮮菜、鮮果出口及供應餐飲行業的產品受到的影響更大。此外,一些國家考慮到疫情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對中國食品發布了進口禁令——重重挑戰正在考驗中國食品外貿企業。
1
農產品出口首先要面對的是運輸渠道的問題。以西蘭花出口為例,從農戶的田間地頭到果蔬合作社的倉庫,到運輸裝載,再到速凍食品企業的廠區,最后到達港口、碼頭,疫情發生時,每個環節都面臨卡口,不僅運輸及人工費用上漲,還要面臨是否可以順利通行的問題。
臺州市箬橫鎮紅日供銷公司江福初說,“春節后的幾天里,一頭是西蘭花來不及采收又運不出去;另一頭,則是位于浙江杭州蕭山區的銀河食品公司的西蘭花原料拉不進來。兩車貨就在離廠區沒多遠的蕭山東高速口,可沒有通行證,最終只能原封不動拉回去。一來一去,損失十多萬元。”
江福初說的“另一頭”——浙江銀河食品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產速凍蔬菜、速凍調理食品的外向型食品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4萬多噸,年銷售收入達1億元,其中出口占比超過7成,是浙江省最大的速凍蔬菜出口企業之一。其產品銷往日本、歐美、澳大利亞、韓國、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區。
因為疫情期間原料運輸難,該公司立即向所在的經濟開發區和農業農村、經信、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求助,在多方努力下,通行證的問題馬上得到協調解決。而另一方面,“蔬菜原料提供地臺州市的相關各部門也開始行動,為西蘭花運輸解決了臺州通行問題。”李正龍說。
臺州海關則一方面通過實時跟蹤西蘭花生產動態,在西蘭花企業微信群中預先知曉企業申報事項,提前安排人員對接;另一方面,第一時間放行出證。采取驗證已有檢測結果的方式,即報即放,當天申報當天出證,以最大程度避免西蘭花的出口被耽擱。
當西蘭花在碼頭、港口遇到托運問題時,臺州海關便聯系協調相關部門,并在企業推廣應用杭州海關“關企互動平臺”。
浙江銀河食品有限公司銷售部部長王麗娟告訴《環球》雜志記者:“隨著原料運輸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企業后續產能恢復也有了有力支撐。3月份逐步復工后訂單有增加的趨勢。”目前王麗娟更擔心國外疫情對企業的后續影響,“國外疫情暴發后,出現訂單延遲的情況。進口也普遍面臨較大的資金周轉壓力。比如,節后國內餐飲業等恢復緩慢。我們公司十多個貨柜的進口青豆,至今仍滯留港口。”
2
“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動物源性疾病,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或與患者密切接觸傳播,而非食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迄今為止,根據SARS和MERS的以往經驗以及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情況,尚沒有任何關于新冠病毒通過食品傳播的科學證據。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表示,沒有證據表明從中國進口的食品存在傳播新冠肺炎的風險。即使新冠病毒可能存在于食品或包裝的表面,病毒的數量也不會大到足以導致人類感染疾病,不建議對食品采取一些過度警惕的監管措施。
盡管如此,疫情還是一度影響了一些國家對中國食品的進口,尤其在今年2月,部分國家對中國食品頒布了臨時進口禁令。一些企業的海外客戶對中國食品的安全問題表示擔憂。
山東濰坊中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遇到了這一問題。中康農業是日本最大的壽司姜片供應商,該公司董事長王彬說:“面對疫情,國外客戶對我們員工的健康狀況和食品安全性都很擔心,作為企業我們壓力非常大。”據悉,在濰坊像中康這樣的食品腌漬外向型企業有27家,普遍遇到了外國客商信心不足的問題。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濰坊海關開始采取行動,在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把原先的4個關鍵控制點增加為5個。“簡單地說,就是用一根棉簽來對企業員工的手部、工作服、鞋靴,以及工作臺面進行取樣做微生物化驗,以驗證企業員工的健康狀況,從而杜絕帶病或帶菌員工進入生產環節。”
濰坊海關駐諸城辦事處保稅業務監管科科長蘇保樂說,“以壽司姜片細菌總數這個指標為例,日本的進口標準要求是每克不高于1萬個。我們能保證我們產品的細菌總數每克控制在500個以下,遠超日本的質量標準要求。”
日本光大貿易株式會社社長王孝杰說,“除了對工人入場時的體溫進行檢測外,中康等企業在產品上,比方說在加工上進行細菌檢查的做法,會讓日本客戶感到比較安心。”據悉,由于處置及時,目前濰坊27家食品腌制外向型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產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
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擔憂,疫情對中小規模的食品外貿企業影響更大。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云波說,由于突發事件的不可預見性,企業的優缺點和食品行業的內部分化被放大。現金流充裕、實力雄厚的企業在復工速度、市場穩定、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優勢。疫情過后,行業將面臨新一輪洗牌,形成馬太效應。
新冠肺炎疫情給不少中小企業的經營帶來了沖擊。中小企業面臨包括收入下降幅度、生存維持時間、成本支付壓力等問題,難以維持生存。”歐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愛爾蘭新冠肺炎國家應急中心教授帕特里克·沃爾說。
如果在危機來臨前就做好準備,搭建平臺抱團發展,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就會有明顯的提升。在山東榮成泰祥集團財務總監馮喬看來,這種準備至少包括兩個層面。
戰略層面的準備,是基于對國際食品貿易環境的研判。“隨著東南亞等地食品加工業迅速發展,產業轉移傾向顯現,再疊加勞動力成本等因素,我國傳統食品加工出口企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境,海外市場份額、利潤空間被壓縮,這迫使企業尋求改變。過去20年,我們做食品加工,積累了很多經驗,包括建成質量管理體系,但銷售卻是被動的,僅以國外市場訂單作為依據進行生產,只是生產型企業。下個20年,我們的規劃是向服務貿易發展。”馮喬說。
作為轄屬30余家企業的食品集團,泰祥主要生產包括魚、肉、蛋、菜、蝦、貝等在內的產品,出口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據了解,得益于在開拓海外市場上積累的豐富經驗,如今泰祥正在探索通過“抱團”,謀求集群式發展,增強協作力,帶動威海中小食品企業共同轉型升級。
“過去我們同行業之間一定是競爭的,現在我們通過建立一個平臺,把這種競爭變成一種合作、共享。”馮喬說,泰祥嘗試的做法是,成立名為“皇朝馬漢”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把更多中小微進出口企業聚集到這個平臺上。
“我們給它們(進出口企業)提供第三方外貿服務。”馮喬說,“這種服務不僅體現在外貿環節上,如報關報驗、出口退稅等,還會給它們提供增值服務,包括生產環節的統一采購、質量管理體系的規范、終端市場的規劃等。這給它們帶來的好處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速度,解決了做外貿遇到的困難,這也體現了‘互聯網+外貿’的思維。”馮喬說,現在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服務的企業已經有160多家。
馮喬告訴《環球》雜志記者,“‘皇朝馬漢’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的就是將更多中小微企業聚集起來,打造抱團取暖的合力,應對國際化市場的競爭。
新冠肺炎疫情一出現,‘皇朝馬漢’就積極響應,實現資源共享,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比如收集國內外信息,及時為小微企業預警,和中信保一起對客戶未收款預警,幫助一企業解決了希臘客戶拖延付款的事宜;
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難題,為其提供體溫槍、口罩等貨源;
聯系多家銀行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疫情期間合計幫助中小企業貸款1300多萬元;
共享客戶資源,幫助企業解決原料進口2000余噸以及成品銷售問題。”
戰術層面的準備,則涉及原輔材料的準備和與客戶的積極溝通等。馮喬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物料供應短缺和物流運輸緩慢,而原輔材料的穩定供應是正常復工的保證。由于公司多年來形成了對訂單提前推演和規劃的流程,公司每年節前均會根據訂單規劃提前采購和存儲3個月左右的原輔材料,以保證節后復工復產的需求。隨著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和相關行業的恢復生產,疫情對公司經營生產已無影響。”
馮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初期,公司就疫情情況及時與國外客戶進行溝通,并就公司的防控辦法和復工措施向客戶通報,得到了客戶的理解和信任,客戶未出現撤單、轉單和拖單情形,保證了公司訂單穩定。
4
有專家建議,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食品外貿企業可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對此,紹興綠容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孝永以自己公司為例分析道,“出口轉內銷存在一定困難:
第一,中國消費者對速凍蔬菜不是很歡迎,企業目前有部分西蘭花是內銷的,客戶主要是大城市的學校和大型餐飲企業,但目前學校沒有開學,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企業也沒有恢復正常營業;
第二,出口的價位要比國內高,國內接受不了;第三,我們經常做外貿的,對國內市場不是很了解,且國內需求有限,而我們一年出口量就有3萬噸。”
鄒孝永表示,目前該公司正在開辟“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但也面臨不少挑戰。
“綠容食品已有20多年速凍蔬菜的出口歷史,2019年雖然受到經貿摩擦影響,但綠容食品依然保持良好出口態勢,出口達3萬噸。另外,速凍蔬菜有兩年保質期,我們還有回旋余地,只是物流和庫儲的成本大大增加了。這時候就是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資金實力。目前看,到年底為止我們還是可以扛住的。我們是本地首批復工的100家企業中的一個,政府對我們比較重視,因為我們的企業發展影響到千萬戶農民。”鄒孝永說。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曹德榮介紹,今年1~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94.9億美元,下降11.6%;進口246.6億美元,增長5.1%。雖然均高于外貿平均水平,但低于去年同期農產品進出口增速,農產品外貿正面臨巨大的內外部壓力。
在此情況下,食品和農產品出口企業該如何應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先德提出了一些建議。“要鼓勵以企業為主體拓展農產品多元化國際市場。繼續精準落地紓困政策,分區分級引導出口農產品供應鏈盡快全面恢復;加快實施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行動,鼓勵更多企業申請國際認證認可,進一步拓展優勢農產品出口市場;統籌謀劃疫情結束后的農產品對外推介工作,組織更多企業赴境外參展。”
李先德說,還要深入開展農產品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簡化通關手續,降低港口、檢驗檢疫收費等通關成本。全力提供法律咨詢與法律救濟服務,支持企業運用相關法律及國際規則,特別是用好不可抗力和情勢變更,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多種渠道規避法律風險和應對糾紛,最大限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減少經濟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