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頤和金桂、西溪桃花、昆侖煮雪、書院蓮池、浮光竹影……

看到這些名字,是否立刻感覺到一股古典東方的氣息迎面而來,有詩意,有畫面,讓人浮想聯翩?
這些名字均來自一個本土香氛品牌——觀夏。在小紅書上,這個品牌有超過1萬篇香評筆記,攬括了一批數量可觀的忠實粉絲。
觀夏每周四晚8點在微信小程序上新,“一香難求”,半小時內就顯示售罄,很多網友留言:“求助,大家都是怎樣買到觀夏的?”
近兩年,作為美妝的一個細分品類,以觀夏為代表的本土香氛,在國產美妝如火如荼的當下,悄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日益龐雜的品類,包括香水、香膏、熏香、香氛蠟燭、香氛個護等。
香氛新品牌不斷涌現,它們更強調自己的“國貨”標簽,通過與中國本土文化密切聯系的元素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同時在線上借助社交媒體制造話題,建立品牌心智。那么,這些本土香氛又能否演繹出不同于國際品牌的風潮呢?
對中國消費者來說,香水是一種舶來品。以香水為主的香氛產品在歐美已經十分普及,但在國內一直是相對小眾的市場。
全拓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香水消費市場規模已達到4063億元人民幣,中國在其中的占比僅為2.5%。
不過,隨著近年來消費群體結構的變化,我國香氛行業也出現了新機會。
目前我國的消費主力是90后、95后甚至00后,相比上一代人,這些年輕消費者更關注自己的生活品質,審美意識開始覺醒,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買最好的產品,追求日常生活的美學設計及其內含的精神訴求,在消費上完成了從實用主義到悅己心態的轉變。
而除了香水之外的大部分香氛產品,恰恰是最符合“悅己消費”特征的。
因此,盡管中國香氛市場規模不大,但市場滲透在加速。凱度消費者指數在近期的報告中指出,在2018~2020年,國內香水行業的銷售額每年增速約為15%~20%,市場規模到2022年預計將突破400億元。
此外,“帶香味”的日化產品也越來越受歡迎,在美妝和個護產品中,嗅覺體驗的生意在不斷壯大。
以國際美妝巨頭雅詩蘭黛集團和歐萊雅集團為例,由于各類香氛產品在國外增速日漸放緩,二者近兩年來不僅接連在中國引入高端新品香水,也在不斷推出諸如帶有薰衣草精油、馬鞭草精油的個護產品。
作為入門級奢侈品,我國的香氛市場一度由國際大牌占主導。而在“所有消費品都值得重做一遍”的理念下,多個新興國產品牌開始在香水界嶄露頭角,如推出過多個網紅爆款香水的氣味圖書館、向中高端市場發起挑戰的RE調香室、年銷量過百萬的巴莉奧BARRIO等。
當下“投資不可不談消費”的創投圈,也將目光投向中國本土香氛市場。
從去年8月開始,Scentooze三兔、御梵、RE調香室、Plustwo普拉斯兔等多個國產原創香氛品牌均完成了千萬元級別的天使輪或Pre-A輪融資。這些品牌大部分定位于“年輕人更容易入手、嘗新的高品質香水”,價格相對大牌香水更為親民。
其中,御梵定位于“專業香氛OEM·ODM一站式服務商”,除了自有香氛品牌巴莉奧BARRIO之外,還提供一站式香水代工服務。其投資方歐游集團是江小白、三只松鼠、自嗨鍋等多個新消費品牌的“幕后推手”。
歐游集團創始人蘇成認為,香氛行業中滲透率是一大痛點,在中國的大環境中品類尚未成熟,國內幾乎沒有大牌出現,香水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賽道,國外和國內嚴重不成比例,3年內會出現新的機會點。
由于香味看不見摸不著,是極度依賴體驗感的獨特品類,線下門店的布局對品牌來說尤為重要。畢竟在試聞到香調之前,愿意盲買香水的消費者仍占少數。
一些品牌選擇通過線下門店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并在后續完成全渠道布局。
氣味圖書館與購物中心、百貨商場高度綁定,目前擁有60多家線下旗艦店。RE調香室也已經在全國50多個城市開設了100家以上的線下體驗店。觀夏則在北京三里屯開出第一家線下旗艦店,并將其打造成藝術體驗空間。
“會講故事”是當下新消費品牌迅速崛起的關鍵因素,在國產香氛市場同樣如此。
一方面,針對當代年輕群體的消費習慣,即在商品的功能屬性之外同樣注重內容屬性和社交屬性,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為線上,注重能與同齡人在社交網絡上共享的話題,本土香氛在品牌故事和產品文案上下足了功夫。
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中國香水行業研究白皮書》顯示,18~45歲使用香水/香氛產品2年及以上的女性用戶為當前主流香水消費群體,她們在獲取香水信息時,接觸最多的是專柜、小紅書、身邊朋友和電商網站的商品介紹,以及微博的香評帖。
與成熟的國際商業香水相比,消費者選擇本土香氛時往往會參考更多KOC或KOL的使用體驗,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涉獵這些香水產品。
在微博、小紅書等年輕消費者聚集的社交媒體上,關于國產香氛的測評源源不斷,且內容優質而富有創意,以此吸引用戶的關注。
以觀夏為例,如果是在線上了解其產品,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香料成分、用料產地、制作工藝,而是產品的審美和創意表達,通過其香氛產品的文案可見一斑。
“飲雪探梅”的文案:它有雪落梅花的清冽香氣,也有讓你身居樓閣,也能借得一方庭院的雅致和閑適。愛“梅”的朋友,久等了。
“昆侖煮雪”的文案:南方朋友對雪抱有許多浪漫幻想,在家里放一瓶它,赤道也可以留住雪花。
對消費者而言,香氣帶來的不僅是嗅覺上的體驗,還激發了人們對于氣味的想象,進而滿足情緒乃至精神的需求。專業香評人和博主的點評也會激發用戶對香味的表達,從而帶動新一輪的自發傳播。
Plustwo創始人朱然也曾表示:“現在的消費品,一定要具備內容屬性。產品內容化及傳播內容化,能夠讓品牌內容更易輸出和傳播,真正做到產品為營銷鋪路。”其團隊在做產品研發之前就已經考慮到產品的賣點,以及用什么方式和形式推廣。
借助小紅書和抖音平臺上的KOL們,Plustwo通過“精準投放+全域內容種草+私域”的組合拳打法,做到品效銷合一。據了解,其在抖音的首條視頻,播放量達5000萬+,單條視頻突破200萬元銷售額,ROI高達30%。
另一方面,新一代年輕人不再盲目崇拜歐美大牌,對國產品牌有更高的接受度。隨著國潮和新國風的興起,這些國產香氛品牌也結合了我國獨有的文化特色,做出極具東方特色的產品。
擅長東方美學的觀夏,運用松、蓮、竹、桂這些代表東方韻味的植物,調配出屬于中國自然的香氣。
Uttori五朵里打出“還原國人記憶中的味道”的情懷,有桂、梅、含笑、蘭等多個香水系列,并做出元素深挖,開發出同一品類的不同氣味場景。
在產品故事方面,它們也不約而同聚焦于東方語境下的畫面和意象,并以此為產品命名:鎏婳書的“定州公庫印香”“鵝梨帳中香”“杜若袖中香”,RE調香室的“生旦凈末丑”,觀夏的“頤和金桂”“西溪桃花”“浮光竹影”……
這些產品從名字到文案,都透出濃濃的中國風,通過與中國本土風俗、文化密切聯系的元素引起消費者的共鳴,迎合當下年輕人對國潮消費的熱情。
在知乎“有的香水為什么那么貴?”的問題下,作者RitaW回答稱:一瓶真正的香水從最初的靈感到最后的成品,要經歷數以百次的反復修改和嘗試,最后才能定稿。每一種原材料的選取和比例都要求極其精準。
與美妝產品類似,盡管需要在包裝和營銷上大力投入,但香氛的核心仍在于產品。
與走平價年輕路線的國產美妝一樣,一些香氛新品牌的原創性也受到了質疑。比如Plustwo魔鏡系列上線不到半年,就有網友在豆瓣扒出該系列抄襲了韓國品牌pibu pibu;其另一爆款產品月亮香膏,在造型設計上也被吐槽神似Kjaer Weis的某款眼影。
觀夏由于限定的購買方式、購買時間,雖然品牌方解釋是因為制作工藝難度大導致商品庫存有限,但被很多人認為是非常典型的饑餓營銷。
氣味圖書館則因為以“涼白開”系列香氛護理產品自稱“中國味道的代言人”,與大白兔、萬科地產等的聯名屢屢刷屏,被詬病過度營銷。有用戶評論稱:也就營銷可以,并不好聞。
一味地營銷還是不行,有時候需要放慢腳步,有一款相對永恒的產品,與品牌一起形成記憶點。
而在消費端,年輕人喜好多變,更喜歡發掘獨特香味,而非容易在街上“撞香”的大牌商業香水。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進口小眾香水呈現顯著增長的原因,全球市場咨詢公司歐睿國際預測,這一數據已接近20%。因此,在產品研發方面,還需要比拼創意、審美和文化深度。
此外,氣味圖書館等品牌也在大單品成功突圍之后,開啟了多品類戰線,以期拓寬市場。沐浴露、身體乳等個護用品具有更強的功能性,都可以按香味產品的思路來做,且更加貼近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另一方面,供應鏈的不斷成熟也在為國內香氛市場的爆發奠定基礎。
據品觀App不完全統計,2020年有6家本土香料企業相繼奔赴IPO之路,整體業績呈高速增長趨勢。
這些香氛行業的上游企業,不僅有著創新技術和性價比優勢,也對國內消費者的香味喜好和市場趨勢把握更準確,以真正有本土韻味的香精原料為下游的香氛企業加持。
相對“顏值經濟”背后千億級別的市場規模,“嗅覺經濟”的百億級別雖然不算大,但仍然存在許多可能性。
畢竟,對于Z世代消費者來說,香水的奢侈品屬性正在逐漸弱化,過去作為身份象征的香水,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點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