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12
7月6日,海關總署發布消息稱,疫情發生以來,共暫停144家發生新冠疫情員工聚集性感染的輸華食品企業對華出口,有力筑牢了中國政府維護食品安全的防線。專家認為,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的監管,是提高國家食品安全總體水平的一個重要支撐。
當天,海關總署在杭州舉行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日系列活動。作為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的一部分,此次活動以“尚儉崇信,守護陽光下的盤中餐”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各海關單位組織在口岸現場和社區、商場、學校等公共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及答疑等活動,并發放宣傳冊、宣傳單,增進社會各界對進出口食品安全、口岸食品安全、打擊食品走私等海關工作以及對食品安全常識的了解。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家重視的熱點問題,近些年來中國致力于筑牢維護食品安全的防線。隨著中國消費水平越來越高、消費量也越來越大,這決定了在國內產能增長有限的情況下,中國需要進口更多的產品來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如何確保進口食品安全,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保障,海關總署相關人士和專家進行了解讀。
國家食品安全評估中心副主任,國際食品法典添加劑委員會主席樊永祥6日表示,當前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覆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涵蓋了1300多項食品國家標準,中國視頻標準框架體系與國際制定法典標準以及其它發達國家相一致。
根據介紹,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有三個特點:首先覆蓋了我國食品消費中所涉及到的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的所有危害因素,既包括放射性污染等天然污染因素,也包括食品工業或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工中使用包括食品增加劑、營養強化劑等人為因素的標準要求。其次,覆蓋面廣,覆蓋了經營消費的所有食品類別,比如糧油、肉、蛋這樣的日常消費品,也包括有中國特色的食品產品,比如豆制品等,全面保障了食品消費安全。第三,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遵循了國家通行的風險分析原則,基于全國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數據、中國居民的膳食消費水平以及食品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標準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可行。
樊永祥認為,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一方面保證了國內食品生產經營的安全,另外一方面也是食品進口安全的重要依據。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的標準水平,中國積極參與和投入到對于國際標準制訂過程中,讓更多的中國經驗、中國智慧能夠引領國際標準的制定,“目前我們很多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并且引領著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標準和國際農藥殘留法典標準國際標準的制定?!?/p>
除了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位于進出口食品安全防線一線的海關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以來海關總署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注冊管理規定》兩個重要文件,為海關對進出口食品監管打下了堅實基礎。
其次,相關法律法規在執行層面的落實也尤為關鍵?!董h球時報》在采訪中了解到,進口食品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海關會在進口前、進口時和進口后三個環節層層把關,確保進口食品安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海關總署加強進口食品源頭管控,對檢出新冠病毒陽性的企業實施緊急預防性措施,監督口岸環節預防性消毒,支持建立和完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體系,通過一系列措施,嚴防疫情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
據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今年上半年,全國海關累計對109.87萬個進口冷鏈食品、動植物產品的樣本進行了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累計監督口岸環節預防性消毒進口冷鏈食品2711.44萬件。疫情發生以來,截至目前通過遠程視頻方式抽查60個國家(地區)的296家輸華食品企業,暫停144家發生新冠疫情員工聚集性感染的輸華食品企業對華出口。
此外,今年1-6月,全國海關在口岸監管環節檢出安全衛生項目不合格并未準入境食品化妝品共1070批,均已作退運或銷毀處理。
對于進出口食品的安全問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認為,一方面,豐富多樣的進口食品滿足了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許多進口的大宗產品是加工生產食品的重要原料,支持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同時我國生產的出口食品也遍布五湖四海,已成為全球食品供應鏈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的監管,是提高國家食品安全總體水平的一個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