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美敦力盯上新領域
日前,據雷鋒網消息,美敦力印度子公司正式宣布與Stasis Health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后者是醫療科技公司Stasis Labs旗下的子公司。
雙方合作的項目是一種聯網的護理床邊多參數監測系統,該監測器可同時監測六個重癥病人的生命體征,具體的應用場景有急診重癥監護病房、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高依賴性病房、降壓病房和私人病房。
Stasis Monitor使用預測性人工智能技術,用于自主監控、記錄關鍵病人的信息,此項技術已獲FDA批準。美敦力表示,該平臺可為醫生提供遠程監控,隨時觀察重癥患者的狀態。
Stasis聯合創始人Dinesh Seemakurty認為,這次合作會讓人們更容易使用互聯網護理監控解決方案,縮小醫生與患者之間的距離,改善并減少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面對面接觸。
此次美敦力印度子公司與Stasis Health合作的重癥監測類產品并非首創。
據雷鋒網消息,在2020年6月,FDA就批準了一款名為CLEWICU的緊急使用授權,這款產品來自成立于以色列的CLEW Medical公司,使用基于AI的算法和機器學習模型,識別ICU患者發生重大臨床事件的可能性。
CLEW指出,這是FDA首次批準此類設備。CLEW首席執行官Gal Salomon表示,這為行業提供了一種首創的產品,為醫療機構提供了預防危及生命情況所需的關鍵數據。
另外,美敦力在印度拓展新業務也并非首次。
據官方消息,美敦力在印度建立最大的海外研發中心。2020年8月,美敦力宣布將投資1.6億美元在印度海得拉巴擴建研發中心,以打造除美國以外最大的工程和創新中心(MEIC)。研發中心的員工數量也已經增至千余人。該中心將為公司提供心臟、神經、腎臟和微創外科領域的軟件和工程服務。
主營業務擺脫疫情困境?
美敦力在中國本土的腳步也在持續進行。2021年6月2日,美敦力創新中心(成都)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正式開業。目前中國也成為美敦力全球范圍內唯一擁有雙創新中心的市場。
該中心的臨床培訓覆蓋微創外科、心臟及血管、腎健康、脊柱、骨科、神經外科等領域。
美敦力是全球知名醫療器械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心血管業務組合、外科業務組合、神經科學業務組合和糖尿病業務。今年8月,該公司公布的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第一季度凈銷售額為79.87億美元,同比增長23%;歸屬公司凈利潤為7.63億美元,同比增長57%;攤薄后每股收益為0.56美元,上年同期為0.36美元。


按區域劃分,第一季度美國地區營收為41.01億美元,占公司營收的51%,同比增長22%;非美國發達市場營收為26.01億美元,占公司營收的33%,同比增長20%;新興市場營收12.86億美元,占公司營收的16%,同比增長31%。
按業務劃分,心血管業務營收為28.9億美元,同比增長18.8%;手術業務營收為23.22億美元,同比增長28.9%;神經科學業務營收為22.04億美元,同比增長28.7%;糖尿病業務營收為5.72億美元,同比增長1.8%。
可以看到心血管業務依然保持強勁,而糖尿病業務還在發力階段。
未來醫療落點不止一公里
醫療的目的是解決人類痛點,這意味著要不僅根植于當前,也要在未來有落點。
今年8月,工信部和國家衛健委公示的“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名單中,遠程診斷、遠程治療、遠程重癥監護(ICU)均為重點申報方向。人工智能在重癥患者遠程監控和病癥預測方面的應用,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能夠為緩解ICU資源緊張、及時應對重大臨床情況提供助益,是市場需求、技術進步等多重因素刺激下的產物。
疫情之下,重癥監護等科室的臨床管理和重癥患者生命信息監護等工作更為重要。
器審中心醫療數據應用技術研究工作組,在2020年第一次管理委員會暨2020年上半年工作總結會中匯報,疫情防控期間,工作組聯合多家醫院和醫療企業,針對重癥海量數據管理、誤報警頻發和報警疲勞、數據漏診和誤診等問題,在武漢紅十字會醫院、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武漢武昌醫院搭建了生命信息數據遠程ICU/CCU管理網絡平臺,在疫情阻擊戰中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上文中提及的Gal Salomonce也曾表示,在一家普通的醫院,重癥監護室通常是醫院最小的部門,僅占約9%的床位,卻占用了醫院31%的預算。
從全球范圍內來看,醫療人工智能仍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
醫準智能副總裁曹穎出席大鯨峰會時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應用于五大領域,主要包括治療計劃、影像處理、數據處理、決策支持和體外診斷。產品的臨床定位是輔助醫生,降低醫生的重復性人力投入。
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受政策鼓勵、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等多方因素影響。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提前起步的數據庫信息采集,美國的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相對較快。近年來,我國的AI醫療也在不斷發展革新,相關政策也在規范和引導行業的發展。
2018年8月,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正式生效,明確了人工智能醫療產品的劃分標準。2019年7月,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成立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合作平臺。
依圖科技的一位離職員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15年開始,醫學影像AI公司層出不窮,這些公司奉行的是快速上市,快速迭代的模式,對于臨床數據和臨床使用反饋有很大的需求,因此,長期以來都是通過免費贈送系統的方式進入醫院,以求獲得院內數據訓練及臨床醫生反饋。
市場的規律就是:真正有價值的產品不會遭到排斥,只有精準且高效,才有可能被接納。而這其中企業應該考慮如何使產品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提升其應對不同應用場景的能力,解決醫療過程中患者和醫生的痛點問題。
從2016年到2021年,籠罩在AI醫療大潮上空的是希望、困惑與迷茫。行業上升期帶來的美夢中,夾雜著不得不正視的諸多困境,摸著石頭過河的鐵律似乎都不那么見效,如何看待手中的石頭卻成為最棘手的難題。
